进入初三、高三阶段,每个考生之所以比以前更加努力,都处于一级“战备”状态,那是因为明显地感受到中考、高考的压力。这时,考生是否具有自信心,自信心的强度如何,会直接影响今后考试的结果。
2003年8月29日《新闻晨报》报道过一位叫辛丽嘉的女生的高考感受:“我成绩不算好,上的中学也不怎么理想,虽然爸妈一直鼓励我考本科,可我却觉得没有什么希望。直到我看到《青年文摘》上那篇‘花开不败’的文章,知道那个以高分考上复旦的女孩,开始时在年级里排名居然只有189名,我顿时感触良多。”经过不断地自我激励和努力,她终于如愿以偿,考入本科。所以,她深有体会地说:“我相信在高考时,真真决定命运的不是智力、体力、运气,而是自己必胜的信念。”
自信心就是个体积极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、自我尊重、自我理解等内在的情感体验。
从本质上说,自信心是一种导致行动的品质。一个人具有自信心,就能坚持自己的信念,坚持表现自己,坚持达到自己合适的学习目标,而且确信自己的表现很好,并能充分欣赏已被自己完成的任务;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拒绝,而且能迅速、精力充沛地重整旗鼓;具有团队精神,善于与他人合作,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等。
自信心还能产生“波纹效应”,即由于自信而可能获得很多其他优秀品质,例如:能裕如地应对各种压力,表现出顽强的意志;具有更好的判断力,因而能创造运气;不断地期盼和接受新的挑战,勇于进取,等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