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如何呢?我对北京市l万多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,现把有关道德方面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:
对集体的热爱程度:在11302人中,很差者占0.8%,较差者占3.4%,中等者占24.6%,较好者占40.9%,很好者占30.3%。
遵守纪律情况:在11286人中,很差者占2.0%,较差者占10.5%,中等者占33.5%,较好者占37.3%,很好者占16.6%。
遵守社会公德程度:在11287人中,很差者占0.5%,较差者占2.4%,中等者占18.2%,较好者占41.5%,很好者占37.3%。
待人接物、礼貌程度:在11336人中,很差者占0.9%,较差者占2.1%,中等者占16.1%,较好者占41.4%,很好者占39.4%。
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来看,目前中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来讲是好的,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道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加以帮助、指导,促进他们的道德行为得到更好的发展。
(1)不同的氛围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同
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是生来就有的,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。由于学生所在的家庭、学校与社会环境不尽相同,个人的认识水平存在差异,因此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。
我对北京市中学的心理测试与心理调查,发现不同学校的环境条件不同,学生的道德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。一般说来,北京市一类中学的学习气氛好,同学对学习好的都很羡慕,很尊敬,并且要采取行动追赶上去。而我在北京市某一所三类校,从该校校长那里得知学校生源较差,学生的学习气氛不好,学习成绩好的人少,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多。使我惊讶的是,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结伙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,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欺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。
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道德认识是有问题的。要纠正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道德情感、道德行为,首先要纠正他们的道德认识。同学的学习成绩好,是好事,应该受到尊敬。自己学习成绩不好,还拉帮结伙欺侮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是不道德的,是错误的。
道德情感是人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行动所引起的内心体验。例如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补课,心里感到满意,看到乘公共汽车不排队的行为而感到气愤,这些都是道德情感。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,包括义务感、事业心、责任心、集体主义情感、爱国主义情感、正义感、同情心、友谊感、耻辱感等。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。没有道德的认识就没有道德情感,但是道德情感的形成又能强化道德认识。道德情感是推动学生道德行动的强大的内驱力。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常常激励他们为祖国、为真理而英勇斗争,奋不顾身。
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的,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。仅仅停留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上而没有转化为道德行动,道德品质则没有最后形成。
有不少同学都认为上公共汽车应该排队,应该让老弱病残者先上。在电视中看到上公共汽车或地铁不排队、年轻人乱冲乱撞的现象也很气愤,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对上公共汽车排队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,可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身临其境时,也跟着横冲直撞一拥而上。此时此刻,他们已把遵守公共秩序、上车排队的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抛到九霄云外,忘得一千二净。这充分说明他们对遵守公共秩序、上车排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尚没有转化为道德行动。遵守公共秩序、上车排队的道德品质尚没有最后形成。我认为,道德行动的训练在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特别重要。
学生道德行动的实现,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,使他们的行动形成牢固的习惯。有一次我到北京某某学院附中,所到之处都受到刚刚放学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问候,老师您好。我当时很有感触,这个学校的同学礼貌好,向长辈问候的习惯已成为他们定型的道德行为了。学生形成某种道德习惯就会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。一旦这个道德习惯被破坏,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感。
道德意志在道德行动的实现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。有的同学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,但道德意志不强、道德行动难以实现或者实现了也不能坚持下去。一般说来,学生的道德意志过程主要经历决心、信心与恒心三个阶段:下决心是道德意志的第一个阶段;有了决心还要树立信心,这是道德意志的第二个阶段;有了决心与信心,还要坚持到底,持之以恒,即要有恒心,这是道德意志的第三个阶段。 |